她是家长里短的倾听者
是老人晚年生活的贴心人
是少年成长路上的护航员
与此同时
她也是全国家事审判改革先进个人
全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先进个人
省、市“三八红旗手”获得者
她就是四川省阆中市人民法院
保宁人民法庭庭长母红英
可要问她自己
她总说
“我是一名守护家园的家事法官”
萌芽
童年里的那束光
母红英是一名“官二代”,父亲母文成就曾是阆中法院一名基层法官。筒子楼里的法庭和高悬的国徽占据了母红英大部分的童年记忆。
“那个时候的案件大多都是婚姻家庭纠纷,虽然后来才有了家事审判这个专业设定,但我父亲应该也是一名家事法官。”提起父亲,母红英总是格外的自豪。
但时间拨回三十年前,她可不是这么想的。作为一名法官的女儿,她不仅没有享受过特殊待遇,记忆里,父亲的角色大多数时间都在缺席。
“小时候,只要看到父亲骑着自行车,带上国徽,我就知道他肯定又是三五天不会回家了”,以前交通闭塞加上强调法官取证的办案模式,使得基层法官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
“我们家曾经住过一位年过8旬的当事人。”谈起童年,这样一个故事被唤起,“那是70年代一个普通的冬日,父亲突然把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接回了家。从周围人的议论声中,我大概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老太太养育了三个儿子,却为赡养老母亲的事互相推诿。寒冬腊月,老人居无定所。将三个儿子告上法庭后,儿子们却嫌母亲给自己丢人了,更加不愿意接母亲回家。在几次调解后,老人已显露出轻生的念头。
母文成作为承办法官,当即把老人接回自己家,一方面在特殊时期给予照料,一方面显示自己必把这个案子办好的决心。
果然,几天后,面对法律的威严及群众的议论,三个儿子终于达成赡养协议,一起把母亲接回了家。
“老太太拉着父亲的手泣不成声,周围的群众发出一阵阵欢呼,夕阳的余晖照耀在父亲胸前的法徽上。我永远记得那一束光”,母红英说。
2007年,母红英如愿考入阆中法院,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守义持正,巍如泰山。严肃执法,无愧天平。”这是成为法官后,母文成写给女儿的寄语。
自此,一脉相承的父亲和女儿,不仅是血脉亲人,更是共和国的基层法官。
成长
家事纠纷的专业化审判
“一个案件就是一个家庭,这就是家事如天”,进入法院十四载,母红英时刻以如履薄冰慎之又慎的态度,以耐心地倾听,扎实地走访,细致地分析,为当事人提供合理化的解决方案。她不仅办案数量居全庭第一,案件质效也在全院名列前茅。
那是一个遗产继承纠纷的案件。某女子死亡后,其父母与曾经的女婿因为遗产继承闹上法庭。
两次开庭后,母红英意识到双方的矛盾点不仅在于继承金额,更在于家庭情感的冲突。
母红英一边走访调查,核实遗产财产,一边邀请家事调解员团队共同给双方当事人做工作。
通过近三天疏导,双方逐渐明白,矛盾的源头实际上是对女子的不舍。找到纠葛点以后,母红英再从法律角度对双方进行释法析理,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结案后,双方特地送来一面“公平公正、认真负责”的锦旗,并坚持要亲自挂在母红英的办公室。
受父亲的影响,加之长期从事家事审判工作,母红英深知家事案件的妥善处理,不仅关系到男女双方今后的生活,更关系到孩子能否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老人能否颐养天年,兄弟姐妹间的亲情能否延续。
而如何运用更加有效的手段化解家事纠纷,成为母红英常常思考的问题。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在118个基层法院开展为期两年的家事审判改革试点工作,阆中法院保宁法庭成为试点法庭之一。
自此,阆中法院将保宁法庭从传统民商事审判中剥离出来,进行家事审判专业化改革,集中管辖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家事案件。
母红英被任命为首任家事审判法庭庭长,全面推进家事审判工作。
在母红英的倡导下,该院家事法庭建立起审判专区、温馨调解室、心理疏导室等一系列人性化配套设施。
“硬件提升了,软件也要跟上。”就这样,心理辅导干预、家事调查、婚姻修复期等制度不断出台。
委托、委派调解、一站式法官工作站、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各种创新举措不断涌现。
母红英个人工作事迹也被《中国妇女》对外特刊、《人民法院报》、《四川法治报》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播撒
用爱守护每一家
母红英每年办理离婚纠纷近200件,其中绝大多数涉及未成年人子女抚养问题,大量未成年人引导、教育及保护工作存在真空。
在她的倡导下,2021年,阆中法院在保宁法庭挂牌成立“少年法庭”,家事审判的功能进一步延伸。
“爸爸妈妈只是换个身份相处,对你的爱永远不会变......”在审理涉婚姻纠纷中,母红英将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对经评估需要心理干预的案件,在办案过程中引入心理咨询或沙盘游戏治疗,必要时安排长期跟踪治疗,及时就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与此同时,母红英注重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治疗,通过邀请婚姻家庭咨询师,适时为少年家事案件的父母开办集中讲座、进行团体辅导等方式,为其讲解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点、单亲家庭的困境等,推动亲子关系不断改善。
对于拒绝、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家长,母红英也毫不手软。“应与孩子及其母亲、学校老师多联系、多沟通,保持至少每周一次的联系频率,关心和了解孩子成长的详细状况......”2022年1月13日,针对一起抚养权变更纠纷监护人失职情况,母红英编写并发出南充市首份《家庭教育令》,依法纠正父母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为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母红英还时常摇身一变,走进校园充当“法治老师”。
“通过这些案例,同学们要认识到法律的威严,让我们共同对校园暴力说不!”开学第一课、法治主题班会、庭审进校园......7所中小学,2所大中专院校都留下她的身影。
“我发疯一样的嫉妒他,我知道不对,可是我控制不住”,一堂普法课后,一名高二的女孩找到了母红英,在随后的交流中,女孩缓缓道出自己的心事。
自从升上高中后,女孩学习越来越吃力,眼看同桌学得轻松,成绩还优于自己,女孩很不平衡。
女孩的话引起母红英的高度重视,随即对其采取了心理干预,并通过学校邀请女孩的父母参与家庭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女孩开始接纳自己的情绪,健康成长。
“家庭关系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课题,很难用一句话破译家庭的幸福密码。而家事审判法官要做到的,就是与当事人一起探寻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母红英说。(作者:阆中法院 旷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