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干警风采
谢华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好,更何况这是我无限热爱的法律事业
分享到:
作者:旷心怡  发布时间:2019-11-14 09:18:16 打印 字号: | |



“一名法官,要有一颗追求公平正义的心,要具备实现公平正义的业务能力,更要实实在在去践行公平正义。”  ——谢华强

 

从经济学到法学 “歪打正着”的人生历程

 

“这辈子从事法律工作纯粹是歪打正着。”

说起选择法律作为终身事业的原因,谢华强用 “歪打正着”的小幽默回答。步入大学之前的他,一直对经济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以远超重点线的优异成绩在高考中崭露头角。原本第一志愿填报的是一所财经类大学,可他没想到,招生办直接把他调剂到了知名度更高的重点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面对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谢华强坦言:“没什么好失落的,在那个年代有大学上就很幸运了。”就这样,以家乡张贴的高考红榜为背景,风华正茂的少年,走进了那所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政法类高等学府。那是1983年,他18岁。

从小的勤奋好学撞上浓厚的学术氛围,就像产生某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歌乐山下,在神圣的大学校园里,自习室、图书馆,一盏盏灯光下,莘莘学子的精神世界开始疯长,对法学的热爱也逐渐根植于心。

那时的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而谢华强坚定的选择到法院工作,这样的选择源于一场“模拟法庭”。

“大三那年,学校办了一场模拟法庭,将一件真实的刑事案件庭审过程进行了全程模拟,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那次我只扮演了一个鉴定人,没几句话。但就是那次模拟法庭,让我体悟到法院工作的神圣,那以后,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做一名人民法官。”

虽然过去了三十多年,聊起这场没几句对白的模拟法庭,谢华强仍然记忆犹新。既然当不了模拟法官,就去当一名真正的法官吧。

大学毕业后,面对老师留在重庆发展的建议,谢华强选择回家乡阆中工作。那时候的阆中地处川东北偏远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那是1987年,他22岁。

 

从书记员到审判长 放不下的担子

 

进入法院工作的第一天,谢华强就感受到何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80年代的阆中法院,位于古城大东街一处平房中,简陋的办公条件倒也算不得什么,毕竟80年代的中国西部,现代化的城市没有几处,真正让谢华强忧心的是新接手的案件。

受时代限制,当时法院干警中真正的“科班生”并不多,不少同志是部队转业或其他单位调任的,出身法学专业的谢华强刚进法院便参与办案。入职法院的第一天,一件建房合同纠纷的卷宗就摆在了他的桌前,领导的信任让当时还是书记员的谢华强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听起来很不错,但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

“从接收案件到调查到给出办理意见,都需要自己一步步去完成。”现实就是没有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的指点你,没有当事人清晰的向你陈述事实,没有庄严的庭审现场,没有双方律师围绕事实及法律的唇枪舌战。事实上,当谢华强找到当事双方人,希望了解案情并做调解工作时,双方当事人自顾自的争执一番后,并不打算搭理这个“娃娃样”的年轻人。这样的场景与“模拟法庭”中,手握法槌,居中裁判的理想法官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但谢华强根本没有气馁的时间,还有大量调查取证等待着他。

当时的司法程序中,强调的是法院调查取证,再对证据进行整理,认定事实。所以,在最初进入法院的几年内,谢华强就是这样不停的奔走在一个个案件的调查取证,走访询问中。

做书记员的时候,调查取证、庭审记录、装卷归档,日子在奋笔疾书的材料纸上,在叮叮咚咚的订卷锤上流逝着,工作虽然繁杂琐碎,但真正体会到压力还是正式披上法袍的那一天。

1989年,谢华强被正式任命为阆中法院助理审判员,披上法袍,手握法槌,他突然觉得肩上沉甸甸的。那年,他24岁。

“心中对法律和人民没有敬畏,就不能做法官”这是他坚守的职业信仰。

毕业以来,他已经亲身参与到大大小小数百件案件的办理中,那些鲜活的案例与模拟法庭中冰凉的道具不同,它们真实,有血有肉,有冤屈,有呐喊,有愤怒,有不甘,有双方当事人心悦诚服的刹那,也有亲人的彼此仇怨,相对无言。他深知,法官手中办的不仅是案件,更是别人的人生。写下的判决,笔下有性命关天,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怀着这样的敬畏,20余年来,谢华强对待每一起案件都战战兢兢。

1999年,因涉基金会金融借贷纠纷井喷式增长,阆中法院年受理案件数首次破万。为稳定金融秩序,妥善化解矛盾纠纷,谢华强采取巡回法庭的方式,把法庭“搬到”阆中各乡镇,因案件数量大,一个地方一待就是一两月成为常事。“那可真是以庭为家”他笑谈到。2005年,阆中法院推动审判长负责制。谢华强带领民商事审判法官深入探索由法官独立审判的办案模式,进一步压实法官责任,倒逼业务提升。因工作业绩突出,阆中法院连续多年审判质效位居南充地区第一,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那年他41岁。2006、2007…. 每当遇到大要案件,新型案件,其他同志“吃不准”的案件,审判长一栏谢华强的名字大多在列。办理了这么多大要案,提及印象较深的案子,他举了一个“细心”的例子。

那是一例物权纠纷。因案发时间久远,相关证据大多灭失,事实难以还原,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被告方拿出一纸原告“亲笔”签字的协议,但原告坚称此事不实。在庭审陷入僵局之时,谢华强敏锐地发觉用以书写协议的信笺纸左侧写有“阆中市”的字样。

“被告,你提出的协议签订是何时?”

“1990年,这个协议就是真的。”

“你知道阆中何时建市吗?这张信纸的制作时间必定晚于1991年,这件事你能向法庭解释一下吗?”

面对铁一般的事实,被告立刻面红耳赤,不敢再作辩驳。像这样通过他的手得以顺利解决的案件还有很多。


从小谢到“谢师” 学习总是第一要务


因为对经济学的兴趣,谢华强主动申请到经济庭。此后的岁月,兜兜转转,从未离开过民商事审判领域,专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让他从一名书记员成长为阆中法院民商事审判领域的带头人,在阆中法院,同事们更多的时候不是称呼他为“谢专委”而是“谢师”。

“谢师就是老师,他办案经验丰富,对很多疑难复杂案件有专业独到的见解,拿不准的案子,大家都向他请教。”访问的间隙,一名法官拿着案卷前来请教谢专委。这样的场景时常上演,他的办公室俨然成为“法官课堂”。

“法官一定要终身学习。”这句话时常被谢华强挂在口头。

当他还是书记员的时候,整个法院只有两辆自行车,执法办案的交通工具更多的就是双脚。离阆中市区距离最远的法庭,走上一天也是常有的事。谢华强就是这样,在拖拉机的漆黑难闻尾气里,在自行车的踏板上,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案件,也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在基层办案,理论水平固然重要,社会经验却更重要。一些转业回来的前辈,虽然理论知识不甚丰富,却可以凭借人生阅历妥善化解一些复杂的纠纷,也是从那时起,立足实践、广泛学习成为了他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不二法宝。重大案件及上级法院的判决书,老法官的调查笔录都成为他学习的宝贵资料。

“法律是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中的,最高法院每年也会出台大量的司法解释。所以从事法律工作,新的知识、新型案件很多,同一事件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作为一名法官一定要准确理解法律,精准适用法律,不学习肯定是不行的。”

作为阆中法院民商事专业法官会议召集人,除了督促案件质量,督促法官学习也成为他主推的一项工作,在他的带领下,阆中法院新生代的青年法官正在不断成长。

说到学习,谢华强着重强调到:“法官学习业务能力是一方面,学会 ‘慎独’也很重要。身为法官生活得单纯一点、孤独一点没什么不好,太多的社会关系会干扰你保持中立的态度。”


这就是一名在法院工作了30年的资深法官。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没有叱咤风云的光辉岁月,他只是守着一颗初心,用尽全力去做一名合格的法官,用他自己的话说,“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好,更何况这是我无限热爱的法律事业。”

 


 
来源:阆中法院
责任编辑:宣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