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新闻
代表委员看法院:老百姓钱花得少了!腿跑得少了!
分享到:
作者:宣教处  发布时间:2019-02-26 11:34:37 打印 字号: | |

代表委员看法院


过去一年,人民法院在推进信息公开方面进展如何?司法便民是否落到实处?破解“执行难”有何经验之谈?

为此,南充中院推出“代表委员看法院”一一为您解答。今天,我们来听听全国人大代表、西华师范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苟兴龙的声音。

近年来,省、市法院多次邀请我参加代表视察、座谈会、观摩庭审等,感受到人民法院在推进信息现代化建设、司法改革、司法公开、解决执行难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南充全市法院的庭审直播数量、结案率、审判质效等都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法院的前列,老百姓钱花得少了,腿跑得少了,大家都说好,为南充法院点赞!

——全国人大代表苟兴龙


他做红娘,法院和法学院“结亲”    

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6项,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国际埃尼奖(ENI Award)2011年度提名……

也许是身为高校老师的缘故,今年48岁的全国人大代表、西华师范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苟兴龙全身上下透出来的亲切感,让人如沐春风。若不是一串熠熠生辉的名誉头衔,笔者很难把眼前这位笑容亲切的老师,和化学领域的专家人物联系起来。

在他乡:

植学术之“根”

   1989年,揣着一封西华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19岁的苟兴龙生平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巴中市,来到了他一生都无法割舍的地方——南充。

    苟兴龙本科专业是化学,求学上进的他,在本科期间专业成绩非常优秀。1993年,凭着扎实的业务基础,他毕业后留校任教。1996年,学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让苟兴龙到南开大学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西华师范大学正缺人才,学校一召唤,他果断放弃了在别人看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回到了南充。

    不久,学校建立了功能材料实验室,为他在“新能源与环境修复材料研究”领域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天地。多年来,他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6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合作出版编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3项,在计算机辅助无机化学教学研究方面成果突出。2010年国家自然基金立项中,苟兴龙主持的《LiA1H4基复合纳米体系的储氢性能研究》获立项资助,资助金额41万元。

    2007年,完成博士学业的苟兴龙到澳大利亚访学,期间因表现优异,对方向其伸出橄榄枝,本来可以在澳大利亚安家,但因为学校一句“化学学科需要你”,他还是回国了。“我觉得南充的化学工业还可以有所发展,我能为南充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

    因为在化学方面的特长,相关部门经常组织像他这样的专家去企业考察。每次考察,他总会为企业带去一些技术革新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南充提出争创区域副中心,苟兴龙着实高兴,但他也有更多的忧虑。“本地工业企业要发展,关键还是人才,而高校是人才的摇篮,但本地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育这一块,还存在一些沟通不顺畅的地方。作为老师,我特别希望做到人才培养本土化,让高校直接为地方发展提供‘动力’。”苟兴龙说。目前,西华师大已在积极修订人才方案,以更好地为南充发展做出贡献。

当代表:

传民声之“实”

    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苟兴龙坦言很惊喜。“感谢全国人民的信任,我一定会尽职履责,不辱使命。”而作为西华师范大学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学校也鼎力支持他的工作。

    今年3月,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苟兴龙带去了两个建议,一是加大对非省会城市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及培训工作的规范管理。

    之所以提这两个建议,苟兴龙说:“我来自教育行业,除了关注高校外,我也关注其他教育机构。我发现,当前的社会培训机构,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多元化教育需求,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但也存在缺乏规范管理、培训场地建设不规范、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等问题,现状堪忧。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对这些机构进行有效监督。”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为了更好地履职,苟兴龙主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这一点,学生们感受最深,苟老师的微信朋友圈成了宣传时政方针的平台,也是大家获得最新、最快资讯的平台。此外,课余时间,苟老师还爱上了“逛街”,他会带着课题,坐着公交,或者干脆走路,穿梭在南充的大街小巷,行走在附近的乡镇田间,到老百姓中间倾听“民声”。苟兴龙说,他会认真履职,真正把老百姓的声音反映上去。

结亲家:

种孵化之“果”

   “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我见证了宪法修正案的通过和监察法的产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央路线方针政策。”苟兴龙说,自己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充满期待。

    2018年 6月15日,南充法院举行院长大比武,这对苟兴龙来说算是正经第一次认认真真了解法院。

    “因为我是搞化学专业的,平时接触法院少,这次感到眼前一亮。”苟兴龙说,法院现代化的办公条件自然不必说,司法为民举措也是创新又贴心,但最让人觉得振奋的是法院干警呈现出来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很感染人。

    作为西华师范大学的老师,苟兴龙说,自己也经常看到法官到高校“开庭”,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普法、教学,他希望法院和高校多开展此类活动,加强沟通衔接。

    作为一名学者,苟兴龙谈到最多的是人才培养。而法院与高校如何在人才培养上合作共赢,他有很多想法。

    他认为,同样是研究法律的部门,法院和法学院各有优势,法院更擅长司法实务技术方面的探讨,法学院更擅长司法理论知识方面的研究。

    苟兴龙表示,法院与法学院之间可以尝试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孵化园 ”,由法学院选派年轻教师到法院挂职,带着理论资源,带着科研成果来,在法院实务中汲取营养,同时也为法院注入更优质人才。法院除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外,还可选派优秀法官前往院校培训进修,推动建立职业化、专家型的法官队伍。双方可以举办沙龙等活动,让理论与实际相融合,互相碰撞交流,实现一举多得。

    “当然,对于高校其他非法学专业的学院而言,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苟兴龙说,他希望除了能够在法院开展的普法教育活动中学习,法院还能够不定期地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件,组织学生旁听庭审,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

    “现在,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大学生实习,我们就在为学生更好地接触和融入法律实务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他建议,把实习期延长到半年,让学生真正能学有所用、积累经验,法官也愿意传帮带,畅通人才输送渠道,促使法学研究和司法实务工作更加开放、务实、高效。



 
责任编辑:admin